在实际生活中,家有丧事时,引出殡环节中谁捧灵位、谁捧遗像这一问题,各地认知、说法和讲究各不相同,导致操作方式多种多样。有种 “儿子捧灵位叫孝子,孙子捧遗像叫贤孙” 的流行说法,合称“孝子贤孙”。
首先,灵位乃是标识逝者神灵的牌位,通常是一张写有逝者名讳的纸,裱装或粘连在类似神主形状的木板、泥板、纸扎板等上面,放置于灵棚内。灵位所在之处,就如同逝者神灵所在之地,动灵位如同动棺柩,祭拜灵位即等同于祭拜逝者。从理论上讲,灵位所在的地方就是灵堂,其功能与逝者所在之处在礼仪上是一样的。
而遗像呢,是逝者的影像,如照片,也可以是立体的,像画像、塑像、雕像等。遗像的丧事意义与灵位完全一致,灵位用文字标识逝者,遗像则用影像显示逝者,二者基本意思都是代表逝者神灵。所以在丧事活动中,一般习俗下使用灵棚的,遗像与灵位会放在一起,灵位在前,遗像在后。如此一来就很清楚了,灵位和遗像本质上是一回事,功用都是标识逝者、代表逝者神灵。通常情况下,按大多数人的操作习惯,在殡仪馆操办丧事会使用遗像,不使用灵位;农村操办丧事则使用灵位,也可同时使用遗像。因为是两件东西,一个人捧着不方便,所以就有了捧灵位和捧遗像的区别,进而产生了习俗上的差异。
我们要明白灵位其实是近代才出现的,它是从古法丧礼的 “主”“魂帛” 综合演义传承而来。遗像在古代被称为画影,自隋唐之后出现在丧事活动中,宋元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一直延续至今。《仪礼 --- 士丧礼》中有立 “主” 的规定,《朱子家礼》把 “作主”“点主” 作为丧事操作的特定程序。也就是说,人死后要制作 “主”,即逝者的 “神主” 之位,但 “主” 字上面的一点要待下葬时加上,这就是 “点主”。“点主” 后的神主会置于家庙祠堂,成为牌位。画影也就是画像,它能够传神,较好地体现逝者的音容体貌,所以在中古之后的丧事活动中较为流行。实际操作中,画影一般置于灵柩之上,或者单独制作车扁推行等。所以,严格按照古法丧礼的规定,出殡时没有 “灵位” 之说。出殡时有遗像,但不需要人捧着。
灵位和遗像都代表逝者神灵需要人捧着,那么理应由丧主来捧,也就是 “摔丧盆” 且传承家业的那个人。道理很简单,灵位代表逝者神灵,丧主作为孝子的代表人,也是丧服人员的代表人,是第一责任人,其他人没有资格。不过,习俗将捧灵位和捧遗像分开也并非无中生有,一个人捧两样东西确实不方便。按照规范丧礼不能 “以死妨生” 的规制,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按照礼仪的讲究,捧灵位和捧遗像应当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必须是子辈人员,孙辈或孙辈以下人员不能承担此任务。因为香火传承是一代一代的,老子去世是儿子的事,孙子、重孙等不能担纲礼仪。也就是说,只要儿子在,与逝者神灵有关的礼仪事项都是儿子的事情,与孙子、重孙无关。其二,必须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不能越位。由于灵位和遗像代表逝者神灵,所以只要有儿子,捧灵位和捧遗像都是儿子的事,侄子不能担纲礼仪。其三,必须首先是丧主老大,老二、老三等不能越位。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 “点主” 礼仪操作,直接使用遗像就行。一定要 “灵位”“遗像” 一起使用的话,最好由老大一个人捧。老大愿意分开捧,也可以分开捧。
当然了,如果子孙情况特殊,比如只有女儿或者只有一个儿子,那该怎么办呢?好办!一句话,不能按照礼仪讲究的,就按照法律讲究。捧灵位和捧遗像的那个人,就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逝者的法定继承人。礼仪的核心在于家庭发展兴旺,而这就是传承,传承的前提就是继承。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