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2024年08月17日
在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农村的丧葬仪式流程冗长而繁杂。人们坚信一场庄重而体面的葬礼,不仅能让逝者在来世获得安宁与福祉,更是对逝者尊严的维护。故此,逝者家属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要让逝者的葬礼充满敬畏与庄重。
在人的生命垂危之际,要尽快为其穿上衣物,这极为关键,因传统观念认为此有助于灵魂的顺利过渡。衣物包含棉衣与单衣,以保障逝者在冬日的温暖。然后,将遗体安放在北屋正门附近,头部朝西,脚部朝东,呈仰卧之姿,且不要紧贴墙壁。接着,由子女铺上褥子,为逝者营造舒适的 “休息环境”。
人去世后,晚辈要去附近土地庙烧香,烧纸钱,俗称 “断气报到钱”,称之为 “报庙”。这一仪式指在向神明通告逝者离世的消息,祈求神灵庇佑其顺利进入来世。“报庙” 的起源古老,人们相信土地庙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仪式中,晚辈准备丰富的祭品,虔诚祷告,焚烧纸钱,结束后将剩余祭品带回,象征逝者的祝福。
其次,家庭成员会迅速向亲朋好友发送讣告即报丧,亲属们穿上丧服,以表哀悼。长辈去世,晚辈着黑或白色丧服,直系亲属持孝杖,孙辈戴麻冠,彰显对逝者的尊敬与哀挽。
停灵仪式,即守灵,是家属为新逝者遗体举行的最后家庭祭祀活动。灵堂内,遗体置于中央,两侧摆放鲜花、香炉、祭品等。停灵期间,家属诵经念佛,超度逝者灵魂,期望其早日脱离苦海,得以安宁。通常,年老死者停尸三至五日,富户会请吹鼓手唱小戏或僧道诵经,亲友奉礼,乡邻赠素帐与挽联。
入殓时,一般在第二天临近中午进行。先在棺木内铺洁净的棉布或丝绸,再轻放遗体,头部置枕,双手放于腹部,然后合上棺盖,用棺钉固定。
“接三”,又称 “送魂上西天”,通常在半夜举行。家属抬着纸轿或木椅,取下门幡,孝女为逝者梳妆,准备纸车,抬着冥器经 “圈喊” 阎君城,到达酆都城后焚烧,孝子呼喊三声,而后被劝返,不得回头。结束后,家属食用杂面饺子。
出丧时,亲朋好友连续祭奠。女婿、外甥等晚辈在路边路祭。中午,孝子率晚辈持引魂幡,灵柩出发后,孝子摔碎火盆,寓意灵魂的破碎与重生,随后灵柩被送往墓地,一路上哀乐与哭声交织。
到达墓地,进行下葬仪式,灵柩安放墓穴,家属最后告别,摆放祭品,绕墓三周。
丧葬次日举行圆坟仪式,家属清理杂物、筑坟头、夯实坟墓、献上祭品,跪拜祈祷。
丧事结束后的善后事宜,包括财产分配、丧事费用筹集等,家庭成员需齐心协力,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共同承担责任。
我国传统的农村丧葬文化丰富而独特,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认知以及对祖先的敬仰。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虽历经变革,但其精神,如对生命的尊重、对亲情的重视、对孝道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