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各地风俗存在差异,但基本大体相同,都是为了悼念老人的功德,祈祷先人来世幸福,这是一种孝行,也是家家户户至关重要的大事。
丧葬习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融合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相信生死轮回、天命难违,相信祸福善恶的因果报应,认为灵魂永恒、迷信鬼神,推崇感恩行孝以求得来世福报,也畏惧作恶多端会祸及子孙。正因如此,安葬和厚葬老人被视为理所当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葬礼习俗,并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特别是解放后,许多浓重的迷信色彩和繁琐内容被革除。如今,丧葬改革势在必行,要移风易俗,尤其要破除封建迷信。比如,农村丧葬中的跪拜礼是汉民族延续几千年的重要礼节,如今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逐渐演变为鞠躬礼。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废除所有迷信色彩的环节,还要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逐渐推行兴建集体骨灰堂来代替土葬,逐渐推行与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等新的形式。
在农村,讣告被称为白书或白事通知书,有专门的书札和严格的书写格式。它主要记录亡人的姓名、去世原因、时间、享年、火化、开吊及出殡时间等,最后写明子孙等人的落款。孝子落款最为讲究,父死为考称孤子,母死为妣称哀子,父母双亡称孤哀子。发陈丧(冷丧),父母称考、妣;发热丧,父为严亲或家严,母为慈亲或家慈。
写好白书的草稿后打印成书,这便是“白书”。它往往代表着一个村的文化水平,深奥复杂,不注意容易出错闹笑话。过去在某些地方,如果不写白书、不用十个菜成席待客就不叫“发大丧”,不发大丧则被视为不孝,如今情况已有所改变。
此外,定孝服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过去需要内行人根据信单和九族五服的服孝规定,逐一确定各亲属的孝服,分男孝和女孝,且不能有差错。这往往需要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容易出错。但现在随着丧葬改革有的地方移风易俗,取消白布孝服,改用每人一朵小白花。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