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 “生”,人们往往喜笑颜开,夸夸其谈;而说起 “死”,多数人则面露难色,避而不谈。在中国,尽管对 “死” 避忌有加,但祭祀宗族的传统从未断绝,总是想方设法给逝去的亲人寻一个 “好归宿”,以寄哀思。
如此,殡葬与死亡就息息相关了。“殡” 意味着死者入殓后停柩待葬,“葬” 则是指掩埋尸体,土葬由来已久,其目的是让逝者 “入土为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殡葬形式复杂多变。新中国成立后,为节约土地资源,大力提倡火葬,但火葬后,骨灰的安置仍需土地,致使墓地愈发紧缺。在此时,一种全新的殡葬模式 —— 树葬,迅速崛起。它是把骨灰深埋于指定大树下,或是将骨灰撒于土中并植树纪念,这种方式既节省土地,又缓解了墓地紧张状况,堪称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选择。
近年来,树葬发展迅猛,不少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觉得它必将取代火葬,众多网友也纷纷点赞,声称无需再购置墓地。那么,中国殡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才迎来如今的树葬?推行树葬又有哪些利弊?火葬真的会被树葬所替代吗?
首先,从土葬走向火葬,在远古时期,人类尚处蒙昧之初,对生老病死缺乏认知,尚无丧葬观念,只是将遗体弃于荒野。随着岁月流转,人类开始对生死有了初步认识,不忍将亲人遗体遗弃荒野,却又不知如何处置,只能用树叶遮蔽或藏于山洞。到了山顶洞人时期,人类有意保存亲人遗体和遗骸,于是将其掩埋于土下,土葬由此发源。
后来,人类萌生了更深层次的观念,认为躯体虽逝,灵魂永生,且赋予灵魂超能力。于是,人们对逝者充满敬畏与崇拜,处理亲人后事时,不仅掩埋遗体,还通过特定礼仪送魂,我国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有了丧葬礼俗。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墓地制度出现,历经漫长演变,从单个居室葬发展为族氏公墓,再到家族墓群,最终成为个人墓地。
中国古代各时期,因对 “鬼神” 的看法各异,葬式和葬礼也不尽相同。商代时,中国迎来首次厚葬高潮。到秦汉时期,风水观念兴起,人们对葬地和葬时精挑细选,普遍认为亲人墓地好坏与生者福祸贫富紧密相连。明清时期,风水迷信泛滥,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极为重视,甚至亲自挑选墓地。
受封建思想和社会经济状况影响,中国历史上丧葬的简奢程度不断变化。秦汉开创奢靡丧葬之风,魏晋南北朝稍有转变,隋唐起又渐趋奢靡。
中国丧葬习俗传承数千年,葬法多样,土葬始终备受推崇,直至新中国成立,为保护耕地、节省土地资源,开始倡导火葬。
1985 年 2 月 8 日,《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发布,规定在特定地区推行火葬,违反规定的国家职工将受罚。1997 年 7 月 21 日,国务院发布《殡葬管理条例》,重申此规定。而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愈加关注,环保意识增强,民政部于 2013 年鼓励生态安葬骨灰,推行海葬、树葬。
其实,树葬并非新生事物,古代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已有此习俗,将遗体置于树上,任其自然。但现代树葬则截然不同,是将骨灰深埋或撒于大树下,树前立碑纪念。
树葬推广的优劣:树葬得以大力推广,乃国家综合考量的结果,其优点广受认可。
其一,骨灰深埋树下,终归入土,契合人们 “入土为安” 的传统观念,易于接受。
其二,对取缔土葬、推进火葬有积极作用,同时解决了骨灰长期寄存的难题。
第三,相较于传统墓地,树葬更适合建设公益性墓园,投资少、成本低,能节省丧葬费用,惠及百姓。
此外,树葬可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但耕地和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节约土地迫在眉睫。传统墓葬占用大量生者土地,公墓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此现象常见却易被忽视,树葬能有效化解。尽管各地殡葬条例规定墓穴占地应在 1 平方米内,但实际多数超出,造成土地浪费。
更为重要的是,树木具备强大的环境净化能力,能杀菌、降噪、防风、降温、防水土流失,树葬形成的 “绿色陵园”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树葬的经济与环保价值有目共睹,然其弊端亦存,成为推广阻碍。
首先,人们为亲人造墓立碑以方便祭祀缅怀,树葬无坟冢,墓碑小、树矮,缺乏标志性,时间一长易找不到,热门大树下还会共用,祭祀不便。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体现在生前侍奉,也体现在身后事的处理。故而很多人将亲人葬礼办得隆重,墓地修得豪华以显孝道,认为树葬对逝者不够重视尊重,视为不孝。
再者,不少人过于好面子,生前求风光,死后要体面,树葬这种简单葬法不入其眼。
树葬的艰难前行
自推行火葬以来,众多城市墓地价格飙升,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墓地成为稀缺资源,“一墓难求” 令人感叹 “死不起”。
鉴于此,国家推行树葬等 “绿色殡葬”,但进展不顺,举步维艰。
2011 年,有学者调研广州和深圳的 “绿色殡葬” 推广情况,引发思考。
在广州,“绿色殡葬” 鲜有人问津,墓园墓穴接近饱和,资源稀缺、价格高昂,人们仍想方设法求墓。
对于政府推行的低价树葬,接受者寥寥,采用人数与政府预期相去甚远。为推广 “骨灰还林”,广州举办 “树葬活动”,提供政府补贴或免费,但这种推广未触及文化层面,未能改变传统观念,效果不佳。深圳的树葬推行相对较好,取得一定成果,部分人思想转变,开始接受 “绿色殡葬”。2011 年,深圳采用 “生态葬” 的人数达 3%,虽比例不高,但前景可观。
闽南网 2013 年报道,漳州对 “绿色殡葬” 不陌生,但推行效果欠佳,当地人不看好其前景,八家经营性公墓中仅三家提供 “生态葬” 服务。提供服务的陵园中,安置骨灰数量不多,业务冷清。
尽管新型丧葬方式推行困难重重,但总有先驱者引领。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便身体力行推广 “绿色殡葬”。梁从诫 195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攻读硕士研究世界史,毕业后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3 年起,他关注民间环保活动,创立中国首家完全民办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因贡献突出获奖众多。2010 年,79 岁的梁从诫病逝于北京,家人依遗嘱以树葬安置其骨灰。葬礼现场的 “自然之友” 会员表示愿效仿,当场决定在 “自然之友” 环境教育基地建生命林用于树葬。
尽管树葬推行成效尚不显著,但在政府和先行者带动下,近年来,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
有网友认为,死后安葬方式随意,地球已拥挤,莫占生者土地,风光大葬无意义,生前尽孝更重要。
还有网友表示:“天价墓地让人死不起,树葬是不错选择,还省了买墓地的钱。”这是树葬推行的进步。
树葬优点明显,推广却困难重重,中国传统思想对殡葬的束缚根深蒂固,难以破除。但随着树葬推广力度加大和经济压力影响,人们观念逐渐转变,树葬被更多人接受,前景广阔。
那么树葬能否完全取代火葬?许多人认为这是大趋势,但前路漫漫。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