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是报丧的一种应用文书,现代讣告在书面语言与传统的讣告文言文的书面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古代的讣告相对于现代的讣告在语言运用上更为严格,顺序和用语都有固定程式。中涉及许多专用名词,例如称去世的父亲为“显考”“先考”“先”,称去世的母亲为“显妣”“先妣”“先”。现在讣告网小编将学习传统讣告专有名词心得记述如下。讣告用词

1、考:考代表男性,是指已经去世的男性。由于去世之人多为长辈,一般在称呼他时加一些尊敬之词,以表后人尊长之意。所以,农村老人去世后,子女们就会在讣或墓碑上称父为”或“显考”

2、妣:妣代表女性,是指已经去世的女性。为了表示敬重亡故的女性长辈,子女们在讣闻或墓碑上就会称呼母亲为”或“显妣”。

3、显考:这里的“显”是对逝者的敬辞、尊称,也可以用“先”代表“显”。例如“显考”是指先父,是对于去世父亲的美称,而“显妣”则是指先母,是对于去世母亲的美称。但是用“显”是有特定讲究的,称“显考”的条件是父亲的长辈都不在了,他的辈分又是最高的,而且他还要有子女才可以称为显考。这里父亲的长辈是指父亲的父母及其以上亲人,父亲的岳父岳母等,所以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逝者在家族中辈分最高,且有后辈子女,如逝者不属于辈分最高或者无后辈子女,只能用“先考”“先严”

4、显妣:子女对去世母亲的尊称,对外人也可称先母、先妣或先慈。但是用“显”是特别讲究的,称“显妣”的条件是母亲婆家的长辈都不在了,她的辈分是最高的,而且她还要有子孙才可以称为显考。这里母亲的长辈是指公婆及其以上亲人和娘家的父母等所以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逝者在家族中辈分最高,且有后辈子女,如逝者不属于辈分最高或者无后辈子女,只能用“先妣”“先慈”

5、公:.敬辞,敬称,尊称男子,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通常接在姓氏后面,如许公、李公等,但是这个“公”与“阿公”毫无关系,只要是年长的男子,不论是不是已经当祖父都可称公。

6、母:对女性长者的尊称,通常接在夫姓后面,如许母、李母等。

7、讳:加在已故男性长辈名字前面的字。依照传统习俗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但讣告如果不写上逝者的名字,则收信人不知逝者是何人,所以在逝者名字前加上讳字以示尊重。如姓名:许龙初,我们这一这样写:许公讳龙初大人,表示:姓 许,名龙初 

8、敬:加在已故女性长者名字前面的字。与“讳”的作用类似。依照传统习俗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但讣告如果不写上逝者的名字,则收信人不知逝者是何人,所以在逝者名字前加上“敬”字以示尊重。如逝世的母亲叫许岳珍佘母敬许老岳珍老太君。这个逝世的母亲叫许岳珍,但是这里的是夫的姓氏,其中的“敬”和“许老”“太君”都是尊称,常用在讣告和墓碑上。所以对女性逝者的敬称写法稍比男性复杂一些,只是现在称呼已经去世女性长辈很少用“敬”字了,有的也用

9、闺名:闺名的本义是古代女孩的乳名。讣告中的闺名与男性名字前的“讳”字功能类似,加在已故女性名字前面的字,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如佘母许夫人闺名岳珍,这种写法也是在讣告、灵位写法中比较常见,在碑文中不太用这种,显

10、孺人:是古代对七至九品官之妻称呼,讣告中加在已故女性本姓(娘家姓)之后,现代常用于对老妇人的尊称,如佘母许老岳珍孺人。

11、府君:府君是很早以前的称谓,有三种解释:一是对已故者的敬称,二是对神的敬称,三是汉朝时期对太守为称呼。在丧事中是对该府已故男主人的尊称,逝者叫许龙初,我们可以这些写:先考许公龙初府君之位,这个府君一般用在灵位或者碑文当中,讣告中去掉之位即可

12、时间:讣告最重要的功能是告知亲友逝者死亡日期(殁于)、出生日期(生于)、家祭(奠)、公祭(奠)及发引时间信息。现代化讣告大多以公历(公元)为主。

13、全福:指死者生前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长老(现代讣告已不见写出)

14、全寿:指死者生前已有八九十岁高龄,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之年。

15、全终:也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古人认为,死者生前行善积德,临终时不受病痛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就是“善终”。

16、寿终:“老死曰寿终”,就是指自然死亡。

17、寿终正寝:按古代礼制,在自家自然死亡的男性称寿终正寝。

18、寿终内寝:按古代礼制,在自家自然死亡的女性则称寿终内寝。

19、年龄:传统习俗往生者(死者)的年龄越大,子女越有面子。因此讣告记载以虚数为主,一般而言30岁以下称“得年”,30—60岁者称“享年”,60—90岁称“享寿”,90—100岁者称“享耆寿”,100岁以上者称“享崇寿”。

20、往生者:本义是专门指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修行人。讣告中泛指去世的人。

21、未亡人:古代妇人夫亡后的自称。也通指寡妇,与遗孀的意思相同。

22、随侍在侧:指往生者断气前后的弥留状态这段时间,包括子孙等晚辈在内的家属要在其身旁陪伴和照料,(现代讣闻也经常用到)

23、亲视含殓:讣告中的亲视含殓是指家属对往生者——死者的遗体时刻亲自看护,直至大殓前都不要离开往生者——死者,真正做到“随侍在侧,亲视含殓”的孝道。含殓的意思是入殓含殓安葬,诸事妥贴。含是古代的一种礼制,是指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米、贝等物。殓的意思是把尸体装入棺材。讣告中的殓是指小殓,意思是子女亲自帮往生者穿寿衣(现代讣闻也经常用到)

24、遵礼成服:旧时丧礼大殓之后,在吉日良辰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 而且不准逾越礼制和擅自更改,所以称之为“遵礼成服”。现在基本改在出殡当天才穿孝服,但讣告中仍沿用此语(现代讣闻也经常用到)

25、停柩在堂:入殓后将灵柩停殡在家里,以便亲友上香吊唁(现代讣闻也经常用到,一般在农村丧事中经常见到)

26、发引:俗称出殡,是一种古代礼仪,俗称出殡,将灵棺从家里或庙堂抬到坟地去埋葬。

27、叨在:讣告主文的结束语,有叨扰、打扰、恳请之意。

28、乡、寅、世、戚、亲、友:乡,乡谊:即同乡之谊;寅,寅谊:同僚之谊;世,世谊:两家有世交之情谊;戚,亲谊:亲戚之谊;友,友谊:朋友之谊;也就是说与这些与往生者(死者)或发讣告者有上述情谊的人,也就是讣告的接受者,这些用语要另起一行用红色字体书写,以示尊重。

29、哀此讣告:以哀伤沉痛的心情向各位乡,寅、世、戚、亲、友报告此不幸的丧息。现在多用“谨此讣告”谨此讣一词。

30、族繁不及备载:意思是家族大人口多和时间仓促、匆忙,好多礼节及待客的物品准备不周,恕报不周,难免有遗漏或未将姓名列入者,请多原谅和担待。

31、承重孙:承重孙指长房长孙。按照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如长房长子比父母先死,那么长房长孙在他祖父祖母死后举办丧礼时要代替长房长子(即自己的父亲)做丧主,叫承重孙。其他孙辈的则称孙,或嫡孙(特指嫡妻即正妻所生儿子的嫡妻即正妻所生的孙辈)。

32、承重曾孙:若祖父及父皆亡,曾孫代祖父、父亲為曾祖父母治喪称承重曾孫。

33、反服父母:这也是古礼,是指子女死后,健在的父、母需为死亡的子女持服,也就是俗称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其中“反服”的意思是:对服属关系已断的死者,复为之穿丧服。后来称长辈为晚辈亲属服丧的,叫反服。

34、杖期夫和不杖期夫:古时丧制,一年之丧,称为期服。期服有杖期、不杖期之分。

1)杖期夫:指父母都去世后,如果妻子去世,男子为妻服丧,称自已杖期夫。

2)不杖期:夫为妻服丧,如果自己的父母还在,就不能持杖,称为不杖期

35、护丧夫:也是指夫为妻服丧,现代无论父母是否健在,妻子去世后,男子均自称夫或护丧夫